食安問題屢屢出包,開門七件事: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幾乎都樣樣出問題。
連過去飲食中甚少人會注意的油品,也因為「大統」非法加入「銅葉綠素」、「棉籽油」,引起軒然大波,地溝油事件更是令人聞之色變。現在不管是外食還是自家開伙,幾乎無人能倖免,不少婆婆媽媽甚至恐慌到乾脆自己炸豬油。
到底如何用油才安全呢?首先,必須認清楚每種油都各有優缺點,世界上並不存在「最好」的油,所以要安全用油,首先就必須依烹調手法善用各式各樣的好油。
下面就要跟大家釐清幾個用油的觀念。
◎要吃對好油
油是什麼東西?油來自於動物脂肪、種籽、堅果、核果,像花生、苦茶籽、葡萄籽、芝麻、橄欖等,經過高溫萃取或低溫壓榨而得到油脂。每一種油裡頭,脂肪酸佔了九成,其他一成是營養成分。
身體製造賀爾蒙需要油,當油類攝取不足或是不對,身體就會導致代謝失調,生理時鐘也會大亂。
但碰到「油」,大家往往只想到「熱量」等於「肥胖」,因而退避三舍。其實用對好油反而增加代謝,會變瘦的。
舉個例子來說,車子要常換機油,才能把廢物順利排出,身體需要油就是這個道理。專家告訴我們飲食要「少油、少糖、少鹽」,其中「少油」引申的意思是:「吃對油」之外,還要「吃好油」。
◎未精製才是好油
什麼是好油呢?就是「未精製過」的油,通常這類油都類指「低溫初榨」的油。好的橄欖油、麻油、苦茶籽油、花生油、亞麻仁油、玄米油都是低溫製成。
什麼是「低溫初榨」?就是低溫、直接慢慢壓出的第一道純油,油品濃稠有殘渣之外,還能保存天然的營養。由於是低溫,所以溫度需要不斷監控,壓油的時間會被拉長,以這種方式製造出來的油,不會破壞油脂中的營養成分。
唯一的缺點是榨出來的油稀少,所以價格昂貴。
◎高溫萃取油沒營養
我們常用的葵花油、玉米油、大豆油、菜籽油這類植物油,因為含油量低,在節省成本的考量下,必須透過高溫和化學乙烷來提煉溶解出油質,高溫攝氏一百四十度讓油的營養被破壞之外,化學劑也可能會殘留。
高溫榨出的油,也容易產生自由基,並不建議常使用。
◎根據發煙點與烹飪方式來用油
西方人用油,主要是用來調味,常拌在生菜或沾麵包吃。台灣人用油,都有煎炸或大火炒的習慣,拿來拌食材調味的反而很少。
正確的用油態度是:廚房裡不能只用一種油,根據不同的需求,至少備有低溫油品和高溫油品這兩種。盡量選擇多品牌和小瓶包裝,開封後趁早使用完畢。
炒菜千萬別大火冒煙快炒,正確的炒菜方法是熱鍋冷油,甚至加一些水來降油溫。因為油非常怕高溫,一旦遇到高溫,會加速氧化並產生自由基和致毒物質。
所以用油必須注意各種油品的發煙點,唯有油溫控制在發煙點之下,才能確保安全和健康。
生喝或是做涼拌、沙拉, 建議使用初榨橄欖油(Extra virgin)、亞麻仁油等。橄欖的第二道壓出來的特級橄欖油(100% Pure)發煙點約攝氏兩百度,適合用來炒、煎食物。
此外炒菜還可以用發煙點攝氏兩百五十度的玄米油、發煙點攝氏一百六十度的花生油。高溫油炸則可用玄米油、椰子油、豬油。
◎少用精製和調和油
目前市面上八成充斥「精製油」和「調和油」,標示通常是「XX調和油」或「純XX油」。
很多人以為精製很好,其實「精製」是一種把油純化的過程,油經過不斷高壓與高溫的精煉,最後變成很乾淨的純油,可惜卻把百分之十寶貴的抗氧化物都破壞了。精製溫度超過攝氏兩百五十度,為了追求穩定,讓油氧化,於是就從好油變成了壞油。
油純化會經過化學脫臭與脫色,原有食材的風味幾乎消失不見。因此精製過的油,味道通常都很清淡,根本沒有任何果實的香氣。
至於混合各種不同油品的「調和油」,也是一種噱頭。油最好是不要混油,百分之百愈純愈好。大家以為多用這種油,可以同時攝取不同油品的營養素,其實這個觀念大錯特錯。
每種油的特性、發煙點不同,混在一起容易氧化和酸敗。為了統一發煙點,就需要做氫化精製,每次的純化精煉,其實都會破壞營養素。
◎多品牌好油輪流用
建議不可食用單種油,多種油輪流食用最好。購買油也要注意製造日期,包裝愈小愈好,才會新鮮不易氧化。
像低溫榨的苦茶籽,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、維生素A、E及山茶柑素、Omega-9 等,對於黏膜組織像口腔或胃部,有很強的修補能力,抗氧化能力也很高。
橄欖富含對身體很好的維他命A、E、D、K和橄欖多酚,抗氧化、抗骨骼疏鬆的效果很不錯。豬油、椰子油與棕櫚油則含有月桂酸,能抵抗病菌,強化身體的免疫能力。
◎懂得跟食物借油
堅果類、魚類、豬肉都有不少油脂,我們如果要吃得健康,不妨可以跟這些食物借油。不管是堅果打成泥、做醬,還是烤魚、蒸魚、燉肉,我們都可以攝取到優質的好油。
搞清楚「選好油」和「用對油」,好處一籮筐。最明顯的是,在廚房炒菜不再會有油煙,而且連菜冷了都好吃,完全不會有一股油耗味。
從此以後,家庭主婦也不用擔心在廚房會吸入過多油煙,牆壁和抽油煙機也不會黏膩難清洗。最棒的是,吃完後碗只要熱水沖一下,不用化學洗碗劑,就特別好洗。
圖:五穀雜糧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