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恩是幼稚園大班的小男生,經常一早起來會不停地打噴嚏,流出來的鼻水都是清清淡淡的,停不下來。到了晚上,鼻子經常塞住沒辨法呼吸,很難入睡。
最奇特的是,白天到了學校,一活動起來又沒什麼症狀,跟正常小朋友一樣活蹦亂跳。但是,傍晚一回到家,吃過晚餐後,打噴嚏、流鼻水、鼻塞⋯⋯各種過敏症狀又統統跑出來了。
如果您的小朋友,也有上述情況,那很可能就是過敏性鼻炎!

方法/步驟
一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
1、在冬季,人們習慣把房子的門窗關得緊緊的,如此會造成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,若再加上汗水的分解產物,消化道排除的不良氣體等,將使室內空氣受到嚴重污染。
2、人在這樣環境中會出現頭昏、疲勞、噁心、食慾不振等現象。
3、另外,冬季是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好發季節,茵此一定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、新鮮。
天氣冷颼颼,許多民眾會吃麻油雞、薑母鴨或十全大補湯,卻引起便祕、長痘痘、嘴破等症狀。中醫師提醒,冬天的確是適合吃補的季節,但需依照不同體質做調整,才能達到保健效果;若選錯藥材、食材或補過頭,反而容易上火傷身。
中醫將體質分為4種,各適合不同進補方式。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主治醫師楊淑君指出,第一種是虛寒體質,手腳易冰冷、容易疲倦、拉肚子、感冒、頻尿或腰酸,適合溫補的藥膳,如十全大補湯、八珍湯等,可兼具補氣、補血,甚至補腎的功效。
冬天大吃燒酒雞 口乾、便秘大爆發
冬季氣溫低,人體需要更多能量調節溫度,因此民眾常將冬至與藥膳食補畫上等號,衝著養生、禦寒保暖的名義,湯圓、各種補湯火鍋一應俱全。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黃仲諄表示,中醫發展來自中國內陸,當地冬季天寒地凍,冬令進補有其道理,相較位處亞熱帶的臺灣,冬天真正冷的時間並不長;此外,古代生活環境條件差,吃到蛋白質、脂肪的機會不多。
然而現代許多人覺得冬季就非補不可,不少年輕的上班族,揪團大啖燒酒雞、薑母鴨、羊肉爐,幾天吃下來,紛紛出現口乾、嘴破、睡不著、便秘、痔瘡發作等症狀,很多人甚至超標到得減重、去油的程度。
周末和好友聚會,聊起大家的下班時間, 發現8、9點是常態,甚至有人當「灰姑娘」,午夜12點前才離開辦公室!過長的工作時間,會讓疲勞累積,即使周末整天當「睡美人」,周一上班還是好累。這種如橡皮糖般揮之不去的疲勞感,該如何消除?
從睡滿7小時開始
中醫認為,慢性疲勞症候群屬虛勞、鬱證、不寐等範疇,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認為,疲勞與情志因素有關,現代人生活節奏快、作息不規律,加上較大壓力及過度勞累,造成肝鬱氣滯、脾腎不足,因此中醫治療會以疏肝解鬱為主,再依個人狀況去做修正,且配合生活飲食作息的調整,大都可得到緩解及改善。